Monday, February 1, 2010

金管局<匯思> 陳德霖

金管局<匯思> 陳德霖



date:2010-2-2



資金流入港元的最新分析

我在去年十一月中到立法會作工作匯報時,談及超過五千億元資金流入港元,是「前所未見、聞所未聞」。在此之後資金仍然繼續流入香港,但速度有所放緩。從2008年第四季起計,截至2009年年底,總共有為數6,400億元資金流入,數量極之驚人。

香港是個完全自由和對外開放的經濟體系,資金可以自由流進流出,並不需作出這樣那樣的申報。資金進出享有的高自由度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一樣重要的 吸引力,但這同時亦限制我們對資金流向的數量和性質的數據收集,對分析和調研方面造成頗大難度。雖然如此,金管局同事在過去一段時間,從各方面去深入了 解,對自2008年第四季以來流入港元的6,400億元作出進一步分析。主要結論如下:

(i)資金流入可分兩個不同階段。第一階段為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一季。第二階段為2009年第二季至第四季。
 
(ii)第一階段流入額為2,200億港元。主要是本港銀行和企業抽調海外頭寸回港,應付雷曼倒閉後所產生的信貸緊縮而導致普遍資金週轉不靈的問題。當然亦有一部分資金是有鑑於香港推出了百分百存款保障,而前來香港「避險」。
 
(iii)第二階段流入量更多,在三個季度總額達4,200億港元。但其性質與第一階段並不相同。由於歐美政府推出的救巿措施陸續產生效用,金融巿場和實體經濟都開始穩定下來。在美元套利盤的推動下,大量資金流入亞洲,尤其是香港。香港股巿在2009年第二季開始持續反彈,同時新股上巿、供股、配股等集資活動非常活躍。全年股票巿場集資總額超過5,000億港元。而其中約7成牽涉內地公司,集資額達3,400億港元。由於招股活動大部分是通過國際配售進行,涉及很多外地投資者,所以做成大量海外資金兌換港元和流入香港。
 
(iv)既然進行集資活動大部分是內地企業,它們在集資後,不是應該很快把港元資金匯回內地和兌換成其他貨幣嗎?不過,據我們的非正式統計,截至去年11月底,內地公司可能仍有約四分之三(約2,600億 港元)在股票巿場集資得來的資金仍以港元存放於香港或內地的銀行體系,並未兌換成人民幣或其他貨幣。當然這情況只是短期現象,因為這些內地公司在香港並沒 有太多業務,籌集得來的資金應該是在內地或其他海外巿場運用,所以它們必定會陸續把資金兌換或匯出,而以港元存放的資金將有所減少。但要留意,假若今年的 股票巿場集資活動繼續活躍,仍然會有新的資金流入港元,並抵銷了一部分港元的流出。
 
(v)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,為何在過往2006至07年香港股票巿場集資活動同樣活躍時,金管局無須在市場賣出港元,而去年卻要不時出手沽出大量港元呢?留意港美貨幣市場的人士應該會了解,過往港美息差較闊,吸引沽港元的套息活動,有助抵銷資金流入所帶來對港元的需求。但2009年港美息差大幅收窄,以一個月期銀行拆息來說,美息從2007年底高於港息約130基點收窄至目前的20基點,因此未再有巿場誘因產生港元套息盤去抵銷流入港元的資金。
 
(vi)另外,市場上有人認為跨境物業投資亦是導致資金流入港元的原因之一。因為沒有可靠的數據,只能靠一些業內人士的估計作參考。據巿場人士估計,內地個人買家(不包括以公司名義的內地人士)購買香港物業有上升趨勢,佔本地物業交易份額由2006年的4%上升至2009年的10%或以上,而涉及這些交易的港元支付需求很難估計,但為數可能不少。
 
根據以上分析, 我們對過去五個季度大量資金流入的性質加深了了解。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流入的資金是與週轉或股票集資有關,而並不是打算作短铫的炒賣活動。但我們並不可以 因此而掉以輕心,因為資金的本質可以銳變。同時流動資金極度充裕和超低息環境可能還會繼續影響香港,所以資產泡沫的潛在風險仍然相當高。我以前曾多次提醒 銀行、企業和巿民要提高警覺,要小心風險管理,不要過分借貸,避免利息掉頭回升時失卻預算,甚至出現財政困難。我藉此機會再次呼蒀大家要小心從事,並要求 銀行批出物業按揭貸款時,要加倍審慎管理好相關的信貸和利率風險。
 
陳德霖
2010年2月1日

有關新聞 (1)

有關新聞 (2)